随意聊一下跳水,体操,花滑等运动项目的低龄化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不可阻挡的生理规律,之所以现在中国跳水队筛选出的人才都是年级比较小,体重很轻的,其实就是因为她们跳得好,水花压得好。对于女子跳台来说,发育关一到,体重和身高一蹿,水平就会有断崖式下跌,这种生理规律不是光在中国人身上起作用,只是在跳水人才储备非常丰富的中国(也可以理解为内卷),熬不过发育关的女孩子就会无可奈何地失去上奥运会的资格。在这个项目里,国内最厉害的往往是还不能比成年项目的小选手,上一届奥运会任茜不是成绩最好的,只不过张家齐没有到参加奥运会的年纪,所以任茜才可以上奥运会。一旦这些小选手到了成年组的年龄,就会一飞冲天,如果恰好赶上奥运赛季,就非常幸运,如果错过了可能就没有下一次机会了。张家齐就算是运气不太好的一个,里约奥运会年龄不够,东京周期先是被陈芋汐压了一头,奥运会延期,20年全红婵又横空出世,直接使得张家齐彻底失去了上单人台的资格,奥运会推后一年使得全红婵可以赶上最低年龄参加奥运会,其实是非常幸运的,如果再等三年她17岁,可能就会错过她的黄金期。因此全红婵虽然被称为天才少女,对于她之后的发展,我也持保留态度。
多说一句,国内女子十米台的选拔还是非常公平的(男子十米台的人选的确有争议),三场选拔赛综合排名,谁跳到前两名谁上。所以全红婵跳得好,没有因为类似于体操队的各省拉锯赞助商扯皮或者“没有参加过大赛经验不足”等理由不让全红婵上场,我觉得也是做到了公平公正,当然事实也证明这个选择正确。
冲破发育关的人并不是没有,比如说陈若琳,跳水罕见的天才,蝉联了08、12的跳台冠军,但其实她卫冕的那一年也只有20岁。那发育关过了之后怎么样呢?伏明霞郭晶晶都是由台转板,且转的特别成功,但是实际上两个项目也有很大差距,跳板的压板技术反而是对体重体型有要求的,所以近年来女子台转板成功的是完全没有,男子倒是有几个。
女子跳台不光是中国低龄化,其实是一个项目的自身特征,和女子体操、女子花滑一样,是最低龄化的项目之一。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当然有人说为什么不能革新训练技术,来帮助运动员过发育关,其实放眼世界,在那些跳水人才竞争较小的国家,年龄较大的运动员来比赛,她就是比不过中国的选手,女子跳台往往呈现出中国队选手独孤求败,其他选手纷纷炸鱼,甚至让你怀疑动作是不是都没学会就来比赛的程度。所以如何使得发育后的女子运动员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训练技术能给出答案,你要用训练去抵抗这种生理规律,目前来看还是很难的。之所以中国队的低龄化尤其明显,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卷问题,在别的国家,一个运动员上了年纪,因为国内竞争比较小,他仍然可以在国内成为第一,代表国家参赛,但是在中国,稍微实力下滑,立刻就会有别的运动员补上,所以虽然一个运动员的实力仍然强于大多数的国际选手,但是已经失去了上场的机会。今年一场选拔赛里面,国内前六的运动员放在今年奥运会都是可以夺金的,但是名额有限,只能上两个。
每个国家的优势项目可能都会出现这样问题,就是国内第一梯队的水平都远远高于国际水平,再加上项目本身的低龄化这样的倾向,就很容易被人指摘为虐童。不过我觉得这是一种粗暴的指责,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也完全不能将这个问题局限在中国。
这里可以举俄罗斯女子花滑的例子,来对比中国女子跳台,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梅娃slay一整个周期,结果杂技娃一升组,连拿欧锦世锦平昌冬奥,两年快速完成大满贯,而梅娃可以说运气不佳,基本上也就和奥运会无缘了。而杂技娃拿完这些之后,小选手又升组,当年平昌冬奥会能在节目后半段连做四周跳,看起来好像无人能敌的,年仅19岁的杂技娃也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竞争力,连国内的选拔赛都赢不了了……俄罗斯花滑以“俄萝”著称,最厉害的都是在青少年组的12、13岁小运动员,一个个都是四周跳储备,都是虎视眈眈,如果升组后立刻赶上顶尖赛事,那就可以立刻收割一波冠军,如果没赶上,基本很难过发育关了。俄罗斯花滑的更新换代频率基本上是以年为单位的,隔一年去看,就是不同的选手了,据说他们储备花滑,冰舞的人才都是以选秀的体量在储备的,小选手12,13岁就能练出四周跳,他们从几岁开始练,是何种的训练强度,可想而知。反过来说,她们能练出来也正是因为年龄,体重的优势,一旦没有了这个优势,立刻就会退出竞争。
再说说体操,体操也是低龄化,运动员身高偏矮的一个项目。体操女子运动员的身高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半残废了,体操goat拜尔斯身高只有145cm(专门去查了一下,今年美国女子体操队的平均身高为152cm)不否认体操这项运动里也有体型修长的选手,但是她们在跳马和自由操这样的项目里相对来说是没有优势的。中国体操队的人才选拔也一直被诟病,尤其是女子体操,一个个像豆芽菜,四肢没有力量,拜尔斯虽然个子矮,但是肌肉极其发达,做动作干净有力,动力十足。而中国的选材也导致我们在最需要四肢力量的自由操和跳马项目上一直是处于边缘地带,选手们连像样难度都拿不出,在这一方面,程菲是一个特例,在自由操和跳马上是罕见的天才。只是按照中国目前的选材方式,很难再出下一个程菲了。
现在体操也有大量的选手超越了所谓的16~20的黄金年龄,也有不错的竞争力,这个和训练方法也有着绝大的关系,中国女子体操队今年上奥运会的阵容基本都是伤病缠身,没有完全健康的,很多都是被练伤的,还没有练成难度比较高的成套,她们很多时候退出争夺也不是因为发育的问题,而是因为伤病。所以除了选材之外,训练方式也是中国女子体操一个严重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说体操这种运动是反人类,看体操跟看幼童耍杂技差不多,但是实际上,体操在美国具有非常高的普及度,比在中国的普及度高的多得多,非常多的家庭会送小女孩去练体操,其目的不一定是要在职业上取得什么成绩,就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如果有成绩那另说。全美有4000多家体操俱乐部,很多大学也有针对体操的奖学金。而体操如果练不出来,也可以转去健美操啦啦操,美国中学大学都有的啦啦操队,实际上也是体操的变体,其动作难度不亚于竞技体操本身,而啦啦操队的女孩,都是popular的代名词。所以说,这种在中国似乎是耍杂技的,反人类的,虐童的,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的,也无从接触的运动,在美国却是高国民性,十分流行,甚至练了之后可以为之骄傲的运动。所以我不觉得,贬低这个运动本身,可以为中国的体操发展带来什么好处。至少认清一个事实,美国人擅长的运动,短时期内绝对不会被边缘化的。(这只是一个事实,不是我的态度)
而中国的体操发展,因为没有这种高度的国民性,只能去选择专门的,目的性强的人才,也就是说会出现很多,本身并没有想练体操,但是因为被教练发现有潜质,遂拉去练体操,且目标就是进国家队上奥运会这种情况出现。再加上没有这种层层梯队的俱乐部制度,没有大量的市场,没有商业化的比赛,所以那些到最后都没有练出成绩的运动员,的确可以说是浪费了最好的时光,退役后也很难融入社会,有好的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退役后的中国体操运动员开办体操学校了,比如程菲的“快乐体操俱乐部”,但是我发现大众对于体操的认识不仅是“体操只会选穷人,因为他们更容易被洗脑,成为国家的工具”,更有一种深刻的偏见“只有穷人才会去练体操” ,所以这些体操学校,也没有起到大规模推广体操的作用。当所有人都在批判体操这项运动时,连不看体操的人都开始对体操产生厌恶的情绪,连在电视上都不会看,更不会去现场看,也更不会去练体操了,这对于体操真正可以发展的那一条路,商业化,兴趣化,俱乐部化,反倒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抑制。事实上,今年上奥运会的范忆琳章瑾家境都很好,她们都是出于兴趣才去练体操的,商春松早已经不可能参加奥运会了,但是看她的微博,仍然努力地在地方队里恢复自己的成套,活跃在国内的赛场里,我一开始还挺惊讶的,都不能参加国际赛事还练什么呢,但是下一秒立刻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可能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觉得对于这些运动纯粹的热爱是不可能的,她们练这个就是为了金牌,不可能是自己真的喜欢,都是被逼迫的,被虐待的,对于一项运动的热爱,对于赢本身的渴望和坚定,从不关注体育赛事的人都是无法想象的。

商业化,职业化是每一个运动项目想要真正发展的一个理想的道路,美国四大职业联盟,国内的市场就可以养得活这么多练这些运动的人,即使不拿总冠军,平时的收入也是国内练很多运动的人难以想象的,也完全不需要等待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而且对于这些运动来说,奥运会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荣誉。我们当然希望国内练跳水体操的这些孩子不是只有最终拿金牌才能有出路,而是成为一种职业,平时参加商业性比赛就可以赚钱,退役之后还可以做教练。但是商业化的首要条件就是普及,否则商业比赛没有观众,体操教练没有学生,没有足够大的市场,一个运动是很难商业化的,而普及这一条路,在污名跳水,体操等运动的过程中,已经越走越艰难。
对于体育举国体制的批判已经成为一种套话了,它在不断地自我重复,以至于对于每一个事件,我们甚至不用去深入,总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那么解决方法在哪里呢?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一个运动的普及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那么我们的解决方法在哪里呢?我很乐意和所有真正关注这些运动的人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从来并不关注这些运动的发展本身,只是再度利用它证明自己对这个体制判断正确的工具,从客观来讲,举国体制里存在太多没什么成绩就陨落的运动员,如何从制度层面减少这样的情况绝对是我们需要着眼的。但我不认为这种对运动员是工具,是被洗脑,是被国家机器裹挟的臆测,有尊重过他们切切实实的努力。我更希望有人可以真正和我探讨,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路。
回到低龄化问题本身,它是不同项目性质不同所导致的,如果拿出科学数据,每一个项目的巅峰期都是在不同的年龄段,而且男子和女子的巅峰期完全不同,我们不至于把这种生理上的不同都解构了。而且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一个运动项目中最顶级的选手,一般都代表了这个运动需要的最佳生理特征,网球里费纳德三巨头的身高都在185cm~188cm之间,且顶尖选手很少有黑色人种,很难说是一种巧合,175的施瓦茨曼和2m+的伊斯内尔,他们虽然也可以有很好的成绩,但是绝对不达到这个运动的最高水准,就连稍微矮一点的德尔波特罗,也完全是个玻璃人,过高的身高导致他在跑动过程中极容易受伤,虽然巅峰时期可以有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伤病缠身使得他长期处于半退役状态。对于竞技体育而言,身体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女子跳水,体操,花滑这些项目的低龄化本质上也是因为,年纪大的运动员,在概率上更难达到这个项目的高水平。
中国低龄化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一些人只能看到中国的问题,看不到其他国家,另一方面还是举国体制的问题,一拨一拨目的性极强的选拔导致体制不用去思考怎么样延长运动员寿命的问题,因为直接用更好的更年轻的选手来得更容易。同样,我也希望有人能够真正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停止发泄情绪,停止随意安放你的没有任何用的自我感动的圣母心。
至于呼吁取消这些运动的,我倒是挺想知道现在可以做什么去取消这些运动呢。体操是美国的国民运动,美加的花样滑冰大力发展,跳水更是自1904年就成为奥运会项目。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所以我永远也不会赞同如此不经过思考的简单发言。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