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卖好书,这些书店开始“不好好卖书”了

2021-09-14 星期二


1994 年 7 月,以图书交易发家的亚马逊网站上线,彻底地改变了人们购买、销售甚至是阅读书籍的模式。


但这并不意味着,实体书店就没有施展空间了。


毕竟,人们在实体空间里买书卖书这件事已经进行了太久——别担心,我们还有招儿!


里斯本的 Livraria Bertrand 是目前还在运营的书店中最年长的,建立于 1732 年


相比于线上销售,实体书店具备两个不可撼动和替代的优势:物理空间以及空间里的人


不必费心等打折凑满减,也不会被大数据推荐扰乱了阵脚。当我们走进一家书店,被印刷物独有的气味包围,视线被各式各样的封面占据——这种立体的感受是线上购书永远无法提供的


最妙便是不带目的地去逛书店,跟着直觉去搜寻,天气、心情、来路上的一点小事、或者是书店的氛围都可能促成一场与某本书的“一见钟情”。如果在选书时有困惑,就直接与店员聊聊天,大概率会收获真诚的推荐与评价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 El Ateneo 书店建在一家宫殿戏院里


世界上不断有新的书店开门,书店们也整天用心良苦“大放奇招”,甚至在疫情期间出版业还有所回春——这一切都说明,人们还是离不开书,更离不开书店


我们将为你介绍 7 家各具“奇招”的实体书店。他们拍大片、卖午餐、没信号、不开灯......看起来像是“不好好卖书”了,但其实是共同为一个深远的愿景努力——吸引人们更多地走进书店,然后更享受书与阅读。




传统书店若想在社交网络走红,太难。但这家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中心的百年老店却做到了。


创立于 1926 年的 Podpisnie Izdaniya,是一家由家族经营的精品书店。目前拥有超过 100 多名雇员,800 多平方米的书籍陈列空间及咖啡区域,自己的出版社和文创品牌,以及官方 IG 账号上将近 18 万的粉丝



对于一家非连锁的书店来说,这已是不算小的规模了。而令他们走红的一大“奇招”就是,为书籍拍摄最有艺术感与创意的宣传“大片”!



除了在视觉上别出心载,每篇贴文还会用心介绍推荐书籍,并且解释照片的创作灵感(虽然都是俄语)。


在这些已经红遍互联网的“大片”中,最令人会心一笑的,是模仿书籍封面进行的再创作:


安德鲁·佩蒂格里,《新闻的发明》

黛博拉·费尔德曼,《UNORTHODOX》,该书已被 Netflix 改编为 4 集迷你剧


如果能在现实生活中“偶遇”书籍封面,Podpisnie Izdaniya 绝对不会错过:


俄罗斯建筑师 Alexander Lvovich Lishnevsky (1868–1942) 的作品集,背景是建筑师的代表作之一

《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安德森作品典藏》和一座很像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建筑


有时,是对书中情节、内容或是人物的演绎:


Г.И.Кабакова, 《俄罗斯好客和盛宴的传统》,书店工作人员穿上特色服饰,演绎了俄罗斯的待客传统

玛丽亚·丽塔·凯尔(Maria Rita Kehl)的《Time and the Dog: Society and Depression》是一本有关资本主义盛行之下人类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书籍


甚至不必深究照片与所推荐书籍之间的关联,它本身就是一份难得的审美与创意:


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维登斯基(Alexander Vvedensky)的诗集《一切》

书店为原创报纸《海边的书》创刊号拍摄的照片,该报纸免费发放,主要通过向俄罗斯最好的作家们约稿来向更多的人普及阅读

瑞典记者帕特里克•斯文松,《鳗鱼的旅行》


戏剧张力也时常满溢,让人不得不感叹俄罗斯人民流淌在血液里的戏剧基因:


讲述苏联时代的短篇小说集《Skip the Line》

德国戏剧理论家彼得·松迪的《现代戏剧理论》


此时你可能在想,书店大概是狠下心花了大价钱请来创意人士专门负责网络营销了——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


一开始,这只是几位售书员出于个人兴趣而在上班时进行的一种娱乐方式。他们在有灵感的时候会与自己喜欢的书拍几张合照,随手发在了书店的 IG 账号上。


意外收获了读者的好评后,他们的创意与执行过程逐渐变得复杂。不过直到现在,从照片的策划、筹拍、拍摄到后期,也依然都是由书店工作人员独立完成的。当有人主动申请加入到拍摄项目中时,书店还会委婉拒绝——这可是书店雇员的“专属福利”。



如果亲自去到店里,会发现这里的售书员对书简直是了如指掌。无论你的兴趣领域多么小众,都有人能亲切地为你提供建议,然后在梯子上“飞檐走壁”为你找书。



我们之所以能在他们的照片中获得如此丰富的趣味与愉悦,因为这些照片都是工作人员发自内心享受书籍的成果





这家明亮温馨的 Nomad Books 书店看起来与其他书店没什么不同,但当你踩着“嘎吱嘎吱”的木地板走进书店后,就能体验到独一无二的服务。


Nomad Books 书店最吸引读者的“奇招”就是它的“阅读诊所(reading clinics)”:书店的图书顾问在和你畅聊之后,会根据你的阅读趣向设计出一份包含六本书的年度书单,由此“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书店于 1990 年开业,一直致力于为周边居民提供最贴心的书籍推荐。除了“阅读诊所”,还会根据儿童年龄为他们提供详细的推荐,定期更换官网上的店员推荐清单,并在节假日推出特别书单。


书店官网定期更换的店员推荐书单

店员和客人也慢慢建立下友谊,让他们的名字与书籍推荐都值得信赖


一位书店常客称,她在每次计划旅行时都会来到书店楼下的私人房间,“它配有一张大桌子,上面摆放着地图、灯和旅行书,感觉像在计划一次适当的探险,我们坐在桌边,缩小目的地的范围。”


可见 Nomad Books 还是一家适合“游牧民族”旅行者的天堂。





店名即点出了“奇招”——位于伦敦诺丁山的 Books for Cooks 是一家集书店、餐厅和开放式厨房为一体的奇妙角落。



全红色的小巧店面本身就已经很吸引人了。直到你闻着美食的气息推开店门,会发现这里从地板到天花板全是烹饪书。



最特别的是,书店会定期现场试用食谱:由曾在法式餐厅当主厨的书店老板埃里克·特雷伊雷(Eric Treuillé)掌勺,根据店内售卖的美食书中的食谱进行烹饪。


书店里的其他工作人员,也都曾在食品行业工作过,因此你完全可以相信他们的烹饪水准与鉴赏品味



周二到周六的午餐时间,书店都会供应物美价廉的食谱试用成果(7 英镑即可买到三道菜!)。除了雷打不动的周二“素食主题”和周五“鱼类主题”,其他时间书店就一本本地尝试最新食谱,全世界的美食都被囊括在内了。


甜点呼声也很高,包括柠檬维多利亚海绵蛋糕,覆盆子和梨蛋糕,以及巧克力和橙子蛋糕。



他们还开设了 workshop,亲手教学美食制作的方法。老板认为"食谱不应该只存在在书本上,而是应该被做出来、一起吃、享受的。



在顾客的强烈要求下,他们把“测试厨房”的热门食谱编制成册,在常客里大受欢迎。


当书和美食都有了,书店就会又像家又像是天堂。





一进入伦敦的 Libreria 书店,明亮的黄色书架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遍布整个天花板的镜子巧妙地扩大了书店的空间。



Libreria 的灵感来自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他曾写道:“我一直认为天堂会是一种图书馆。”


因此,Libreria 书店被设计成了科技时代的解毒剂:这里禁止使用手机也不提供 wifi


坐在可爱舒适的阅读角中,你“不得不”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这种体验在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得了。



图书分类方法也令人耳目一新。不再是犯罪、诗歌和小说等传统(且有些无聊的)分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为不抱幻想的人着迷”、“母亲、圣母和妓女”等奇特版块。



Libreria 还会举办一系列活动和研讨会(包括偶尔通宵的活动),地下室也被打造成了一个印刷厂,顾客们可以在此制作自己的作品。



钻进 Libreria,忘掉乱七八糟的网络世界,就不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书


“Netflix 不会一直陪伴你,但一本好书里的知识可以一直伴你左右。”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海镇(Ojai,印第安语本意为“月亮谷”),常住人口不到 8 千,却坐落着一个自称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户外书店——Bart’s Books。



最初的店主 Richard Bartinsdale 是个藏书家。1964 年,为了能让他的超大量藏书发挥更大价值,他在自己房屋外设置了几个开放书架。路过的人如果看到喜欢的书,只要往咖啡馆里留下几枚硬币就可以把书带走。


Richard Bartinsdale 经营下的 Bart’s Books


在 Richard 去世后,另一位小镇居民  Matt Henriksen 将这里接手过来,并把整个房屋都改造成了书店。


于是,厨房里都是烹饪术与食谱,客厅里是非虚构文学,壁炉旁是儿童读物。



更特别的是,绝大多数的书架都被设置于宽阔的庭院内和房屋外墙上。在加州的空气和阳光里,在看上一眼就会令人心情大好的椰子树下,读书就是最幸福的事



天气与时日变换,书店与自然相配合而呈现出的景致也会发生变化:



因为是户外环境,猫猫狗狗都被欢迎,在书店里来去自如:



 仿佛对书有着无限好奇的小访客也不少:



如今,Bart’s Books 成为了比小镇本身还要知名的存在,让很多爱书的人慕名驱车前往。除了能淘到稀有的、年代久远的珍贵出版物,抱回家一大摞喜爱的书籍,更能拥有一段在户外书店享受阅读的奇妙体验


1970 年代的 Desert 杂志收藏合集

少年小说收藏


大自然的丰富养分就是这家书店的“奇招”,惬意舒适的氛围信手拈来,阅读变得轻松清爽——让人很难不爱!






英国威尔士的海伊镇(Hay-on-Wye)被称为一座“书城”——人口虽只有 1500 左右,但书店却有三十多家。很多人会打趣说,整个小镇就像一个大型书店。



可是 Hay Castle Bookstore 永远会吸引人们驻足,因为它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诚信书店”。


这里全天 24 小时营业,没有收银员。如果找到了喜欢的二手书,拿走时把硬币放进投币箱就行。一切都靠自觉!



在这些紧靠居民楼的木制书架上,你可以找到小说、人物传记、历史、神话、儿童书、诗歌等。幸运的话,还能淘到一些老古董。


别看这些二手书便宜,挑着挑着,你手上的硬币很可能就不够用啦!





平时我们遇到的书店,无论走什么风格,总是尽可能地做到明亮——仿佛这已是书店必须遵守的法则。


而位于高雄驳二艺术特区的无关实验书店则采取了相反的策略。它的奇招就是,打造一个近乎漆黑的环境,仅在每本书和几张阅读桌上打上微光。


因为环境过于昏暗,书店很不“上镜”。但它还是走红了,并登上了 CNN Travel 的版面。



书籍仿佛漂浮在空中,也仿佛是整个空间里唯一的存在。



代表作之一为成都方所书店的台湾建筑师朱志康,创建并设计了这个“一反常规的实验空间”。通过将仪式感与艺术性附加到书店场景里,他想让人们专注在每一本书上


“当你处在一个黑暗的环境里,其他感官会更加敏锐,也会更加自由地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黑暗的环境同时也具备更高的私密感,书店因此会陈列一些成人书籍并售卖成人用品,且仅限 18 岁以上造访


无论是购买书籍还是阅读,都有着比通识意义之外的更多价值。它有时甚至“无关”书籍,而是更关乎于人的自我


可惜的是,书店在今年 6 月宣布关门。一盏盏小书灯熄灭了,但正如书店在 IG 上告别时所说,“希望大家心里被点亮的灯,永不熄灭”。



看着这么多书店用心良苦各出“奇招”,除了觉得它们实在可爱,更会时常觉得感动。


“奇招”源源不断,是在把书店当作一个整体去守护,是让人类的生活永远具备浪漫的可能性——因为书店不仅装满了好故事,也是更多故事亟待发生的地方


看看有多少从书店展开的电影就知道了:


《诺丁山》

《爱在日落黄昏时》

《曼哈顿》


那么,就多多光顾身边的书店吧。一本好书或是一个故事,一个明媚的下午或是一段沉静的阅读体验,都是书店之所以永不会消失的原因。☁️



撰文:玛鲨、Tiffany

设计:Andy   编辑:玛鲨


很高兴认识你,以下都是我喜欢的

如果你也感兴趣,试试关注乌云吧

原文地址:点击